基础青年“行” | 以青春之力绘就银龄幸福图景
当3.1亿老年人口的民生期待遇上智慧时代的浪潮,如何让“老有善养”从愿景照进现实?2025年盛夏,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“青衿煦耆,康养同行”社会实践队走进安徽合肥、江苏如皋与湖北武汉,以脚步丈量民生温度,用青春智慧解码养老难题。从政策体系的“四梁八柱”到服务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从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到代际交融的温情互动,这支青年队伍交出了一份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实践答卷。
一、政策为基:织密银龄生活“保障网”
2025年7月21日 合肥市医保局
“每一条政策都连着老年人的切身利益。”在合肥市医保局,结算科杜文景主任翻开《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》,向实践队员细数这座城市的民生牵挂: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补贴精准发放,八十岁以上高龄津贴直达老人账户,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纳入医保协议管理……一系列政策设计如细密针脚,编织起覆盖老年群体的保障网络。
2025年7月21日 合肥市卫健委
“作为安徽省最早进入老龄化序列的城市之一,合肥143万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,就是我们工作的坐标系。”合肥市卫健委老年健康处处长刘一民的话语中透着责任与担当。为破解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“两张皮”难题,合肥创新构建“1+5+X”政策体系,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遍地开花,更出版了全国首部“医养结合”地方性标准,为行业发展立规明矩。
2025年7月21日 合肥市民政局
在合肥市民政局,实践队师生了解到医养结合是资源深度融合与服务无缝衔接。当地接连出台的实施意见、发展办法、操作规程,从医保、税费、财政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,让制度红利真正惠及银发群体。
2025年7月10日 如皋市卫健委
在“长寿之乡”江苏如皋,政策创新同样亮点纷呈。八十岁老人零等待服务减少门诊奔波,老年视力听力筛查覆盖社区角落,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健康守护“最后一米”。一位78岁老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过去需远赴上海治疗的慢性病,如今凭家乡智慧化设备在家门口即可诊疗,“政策暖了心,技术省了力”。
二、实践为径:多元模式绘就“银龄康养图”
不同运营模式的医养机构,是观察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重要窗口。实践队选取合肥市、如皋市等地公建民营、公建国营、民建民营等典型样本,深入探访其运营逻辑与服务特色。
合肥市兴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(公建民营)
走进合肥市兴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,非洲鼓的节奏与舞蹈的旋律交织成欢乐的乐章。这个“公建民营”的养老综合体,通过“嵌入式服务+智慧赋能”模式,让老年学校的特色课程与线上学习平台相得益彰,“医、养、教”融合的图景生动鲜活。
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(公建国营)
在“公建国营”的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,亭台水榭与适老化设施相映成趣。认知症专区照护楼里,蒙台梭利老年照护体系的精细化服务,展现着公办机构的专业担当。
安徽九久夕阳红医养集团(民建民营)
安徽九久夕阳红医养集团的智慧大屏上,标准化、连锁化、品牌化建设成果清晰呈现,民办机构的市场活力在此充分释放。
“专业人才短缺是行业共性难题。”集团总经理刘文倬的一番话,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:养老事业既需政策托底,更需人才筑基。
如皋市申丞护理院(如皋市首家集医疗、康复、护理和养老于一体的专业化机构)
如皋申丞护理院的分级照护模式同样引人深思:自理老人在书法课上挥毫泼墨,失能老人获专人专业护理,定期坐诊的中医让“医养结合”落地生根。秉承“比家更温暖”的服务宗旨,护理院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健康保健服务和生活娱乐活动。
磨头镇敬老院
转赴磨头镇敬老院,队员们倾听了老人们的心声。一位年逾古稀的爷爷身患癌症且无子女,经政府推荐来到这里。他表示生活基本能自理,对敬老院宽松、惬意的环境感到满意,“吃住舒心,身体硬朗了,这日子比蜜甜。”
如城街道蒲行社区
如城街道蒲行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,社区内“新井儿口”食堂人气很旺。食堂为居家老人及居民提供物美价廉、品类多样且均为低盐低脂的健康食品,食材来源安全可靠,让社区老人便捷享受到“家门口的幸福滋味”。
如城街道蒲行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,社区内 “新井儿口” 食堂人气很旺。食堂为居家老人及居民提供物美价廉、品类多样且均为低盐低脂的健康食品,食材来源安全可靠,让社区老人便捷享受到 “家门口的幸福滋味”。
三、科技赋能:智慧之光点亮“夕阳红”
当养老遇上科技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实践队的调研给出了生动答案。
1.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小镇
“90%的康复管理动作由虚拟医生助手自动执行,85%的康复计划一次审核通过。”在合肥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小镇,依托星火认知大模型构建的诊后康复管理平台,让实践队员看到科技的力量——7×24小时不间断服务涵盖用药指导、康复运动等全流程,为老年患者筑起安全屏障。
2.如皋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
如皋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里,“平衡小鸟”训练项目成了“网红”。手部功能障碍的老人通过游戏评分提升抓握能力,在趣味互动中完成康复训练。激光磁场理疗仪、电脑中频治疗仪等设备的广泛应用,让“智慧康复”从概念变为现实。
3.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
“技术再好,也要接地气。”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辅导员姜鹏新的话引发共鸣。实践中,队员们发现:智能护理设备因成本高、适配性不足普及受限,老年群体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仍需培育。这也启示:智慧医养既要技术突破,更要人文关怀,在“用得上”与“用得起”间找到平衡。
四、多方协同:社会力量共筑“康养生态圈”
武汉市同济医院(医疗机构)
“老年病治疗既要精准对症,更要整体调理。” 在老年病治疗线上研讨会上,武汉市同济医院涂胜豪、董慧两位专家结合临床案例,分享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实践经验与未来方向。中西医结合优势显著:“辨病与辨证结合” 模式,可依高血压、糖尿病等老年病特点及阶段,灵活选用中药、西药或联合治疗,疗效更具针对性;中医 “治未病”“整体调节” 理念贴合老人认知,获患者及家属认可。
合肥京东方医院(医疗机构)
合肥京东方医院老年医学科,以医疗为核心为高龄慢性病患者筑起健康屏障,精准收治受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困扰的老人,更用贴心实践勾勒医养结合蓝图。200 张长期护理床位配柔软床垫与床边扶手,让卧床休养满是暖意;可转换病床灵活调角,兼顾休憩与诊疗,为突发状况抢时间;智能气动物流系统像 “隐形传送带”,让药品、样本快速穿梭,提升诊疗效率。这些举措让老人获得专业医疗与舒适养护,也为医养结合规范化提供宝贵借鉴。
如皋市人民医院(医疗机构)
在如皋市人民医院,康复医学科的激光磁场理疗仪、“平衡小鸟” 训练项目等智慧设备,显著提升患者康复效果与就医体验;营养科、心内科调研显示,智慧化设备虽未普及,但科室倾向优先将其应用于慢性病诊疗以提质增效。一位78岁且患有长期性疾病的爷爷说道:“过去每次都要前往上海进行治疗,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治疗啦!”
中国农业银行(金融机构)
“养老产业金融是该行践行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,尤其在智慧医养领域成效显著。” 中国农业银行负责人介绍道。农行以创新推动养老产业发展,其差异化信贷、“长辈悦享”理财、个人养老金产品等创新举措,为晚年系紧“金融保障锁”。在服务优化上,线上线下同步推进适老化改造,并多维度融资支持武汉健康养老有限公司等企业,实现机构筛选、居家服务、健康医疗等功能全覆盖,为当地养老服务生态注入金融动能。
武汉市手志梦志愿者协会(公益组织)
“聋哑老人就医时连疼痛都难以准确表达,我们的手语导诊就是要当他们的‘传声筒’。”在武汉手志梦志愿者协会,创始人张勤的话让实践队成员深受触动。聚焦聋哑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,协会构建起常态化服务框架:联动手语专长志愿者开展导诊服务,打通就医沟通“最后一米”;定期组织慰问帮扶活动,从需求收集到活动策划全程暖心陪伴;开设健康科普课堂,将疾病预防、用药安全等知识化繁为简,让实用信息精准触达。实践队员吴若轩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心语手语协会(医科)负责人表示,“协会将会整理医科专属手语词库,把‘房颤’‘糖耐量’这些专业术语编成更易懂的手语手势,下次和手志梦协会合作导诊时,就能帮老人把身体的细微不适说得更清楚。”
五、青春作答:志愿服务传递“人间温暖”
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褚老圩
在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,实践队师生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的热情带领下,逐一走访了4户低保高龄老人家庭。
“爷爷,血压有点高,平时要少吃咸的。”实践队的医学博士蹲在老人身边,边测血压边耐心叮嘱。队员们送来的油面物资虽轻,贴上“药品分类色卡”的细心却重——一位老人抚摸着标注用量的药盒,眼眶湿润:“比自家孩子想得还周到。”
合肥市肥东县石塘镇敬老院
石塘镇敬老院里,志愿服务热闹非凡。义诊台前排起长队,队员们分工明确地为50余名老人测量血压、血糖,动作轻柔且态度亲和,“奶奶,您的血糖稍微有点波动,饮食上得多留意”;控糖科普区,队员们手持科普手册用实例讲解控糖重要性与饮食禁忌;中草药香囊制作区更是排起长队,拿到香囊的老人立刻挂在胸前,笑得合不拢嘴。
合肥市兴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
兴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,英语小课堂上“Goodmorning!”“Thankyou!”的问候声此起彼伏,老人们学得全神贯注;《强军战歌》的激昂旋律响起,队员与老人们齐声合唱,熟悉的曲调唤起激情岁月,现场气氛热烈感人。板凳操互动时,队员一对一贴心指导,在欢快律动中舒展筋骨,活动室里笑声不断。
合肥九久夕阳红新海护理院
九久夕阳红新海护理院的“康养活力日”里,八段锦的招式舒展间,青年与老人默契配合;手工艾草锤制作时,棉线缠绕的不仅是艾草,更是跨越代际的温情。健康讲座上,队员们用通俗语言讲解高血压、高血糖等慢性病预防知识,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身体预警信号;反诈科普中,结合真实案例传授防骗技巧,助力老人炼就“火眼金睛”。
精心制作 暖心服务
实践队聚焦老年群体实际需求,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。
在居家安全方面,上门进行安全扫描,排查隐患并生成适老化改造建议清单,为老人打造安全居住环境。
在健康管理辅助上,制作六类药品分类色卡,助力老人区分药品;设计“耆食有道”桌游,将饮食知识融入游戏,提升老人学习兴趣。
在疾病知识普及层面,编制糖尿病食养原则手册、阿尔茨海默病宣传手册,以通俗语言为老人及照护者讲解疾病防治与饮食调理方法,多维度守护老人健康与安全。
六、红心引领:精神根脉滋养“前行路”
合肥党史馆的红色砖墙前,实践队员的入党誓词铿锵有力。1926年合肥最早党组织成立的雕塑前,磨损的革命文献里,藏着“人民至上”的初心密码;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内,战士们用过的酒精炉、注射器,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医疗坚守。
“从‘救死扶伤’到‘老有善养’,变的是任务,不变的是担当。”队员们的感悟,正是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。在肥东县白龙镇褚老圩,这份感悟化作给农村老人量血压、整理药品的实际行动,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乡土间生根发芽。
93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波奶奶的战场故事,让队员们读懂责任传承;合肥市智慧养老中心赛志谕老人题赠的“风华正茂”墨宝,更成为青年投身养老事业的精神动力。“看到你们,就想起当年的战地护士。”张奶奶的话,道出青春力量的永恒价值。
青衿煦耆,康养同行
“老龄化不是社会负担,而是文明进步的刻度。”带队老师韩宇彤的话,道出实践的深层思考。当夕阳红与青春蓝交相辉映,这幅由政策、科技、温情共同绘就的养老图景,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民生答卷。而这群青年,正以行动证明:托举“银龄幸福”,青春力量大有可为。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写:“青春的意义,正在于用我们的脚步,让‘老有善养’的愿景离现实再近一步。”
此次实践,实践队不仅全面掌握了当地医养结合服务政策、多元运营模式及智慧技术应用现状,更以青春力量为老年群体送去温暖。调研成果将为完善区域老年医养结合服务体系、推动适老化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撑,让“青衿煦耆,康养同行”的初心,在助力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光。(韩宇彤刘诗雅)